2025年7月19日至21日,商务与管理学院“梅影传薪火,古韵唤新声”实践队赴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,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通过实地观摩、深度访谈、问卷调研、馆藏探访等方式,探索国家级非遗梅林戏的传承路径,以青年力量激活传统戏曲的时代生命力。
古戏新韵:百年戏台的古今对话
实践队首站走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宁尚书第,在明代民居建筑群的百年戏台前,沉浸式观赏《哑背疯》《珊瑚颂》《痴梦》等经典剧目。演员现场展演的水袖、甩枪等绝技,展现出 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 的坚守。值得关注的是,传承人在保留原生态唱腔的基础上,融入动态投影与沉浸式音响,让传统戏曲在现代光影中焕发新彩,实现了古今艺术的跨时空交融。

实践队与演员们合影
薪火相传:传承者与青年的对话
在梅林戏传承人工作室,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毛清标与实践队展开深度交流。他提出“非遗传承需守正创新”的理念,强调既要坚守梅林戏的唱腔精髓,又要用年轻人易懂的方式传播。近年来,剧团通过“戏曲进校园”活动,将《哑背疯》等经典剧目拆解为互动体验片段,让青年在角色扮演中“玩中学”。面对传承困境,毛清标指出“梅林戏应回应时代脉搏”,并以“一朝梅林人,一生梅林魂”寄语青年,传递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。

实践队成员采访毛老师

实践队与毛老师合影
认知调研:传统与现代的碰撞
为评估梅林戏认知与传播现状,实践队在社区、景区面向居民、游客、学生等群体发放问卷,覆盖多元受众。调研数据客观反映了梅林戏在青年群体中“认知断层”与“传播需求”并存的现状,为其突破传统传播边界、对接现代媒介生态提供了扎实的现实依据,也让实践队更清晰地认识到:唯有以数据为导向,用青年习惯的语言和渠道搭建桥梁,才能让古老戏曲真正走进当代生活。

发放问卷
馆藏溯源:历史与当下的共鸣
实践队在福建(泰宁)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探寻梅林戏的历史脉络,馆内清代戏服、手抄剧本及历史演出照片,直观展现了戏曲文化的深厚积淀。通过触摸历史遗存,队员们深刻感悟到梅林戏传承的历史重量,更坚定了以青春力量守护文化根脉的决心。

参观福建(泰宁)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
此次实践活动,让青年学子从传统文化的“学习者”转变为“传播者”与“守护者”。未来,实践队将持续探索非遗保护新路径,让梅林戏在新时代绽放更持久的光彩,为中华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。